商業周刊/賴清德數字管理學 流浪犬三年少一半

▲台南動保團隊領先其他縣市,去年零撲殺,翻轉流浪動物問題城市形象。(圖/商業周刊/攝影曾千倚)

 

如果有機會沿著雙北的自行車道騎一圈,你可以發現沿途一群又一群的流浪狗。這個景象並不特別,台灣許多地方流浪貓狗只有越來越多,從未減少。在許多人眼中,這是個複雜難解的問題。

但在由童子賢出面召集的座談會中,我們卻很意外的聽到幾個動保團體都指出:台南市找到方法,而且做得不錯。台南市為何能脫穎而出,讓常質疑政府管理方式的動保團體服氣?

 

台南市流浪動物愛護協會理事長郭順雄指出,台南市直到8、9年前都還是全台排名前三的流浪動物問題城市,每年要處死上萬隻野貓野狗。

 

但如今攤開農委會動保統計,六都中有本事在2015年率先交出零安樂死好成績的,僅有台南市與高雄市,但台南市所內死亡率還不到6%,高雄市則是本島縣市中倒數第二差的27%。且如果比較六都的動保人力與預算,台南市編制內人力僅有35人、每年實質動保業務費只有2千多萬元,資源並不充裕。

無論從「業績」與「成本」看,台南市動保管理堪稱台灣的模範生。

 

第一招:從源頭管理
里長帶路,普查流浪動物五年

 

第二招:結紮後放回
大膽執行,跟動保團體化敵為友

 

第三招:培育工作犬
讓兇狗學會聽話,提升認養率

--- --- ---

新聞連結: https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60718/737656.htm

▲台南動保團隊領先其他縣市,去年零撲殺,翻轉流浪動物問題城市形象。(圖/商業周刊/攝影曾千倚)

文/林洧楨

如果有機會沿著雙北的自行車道騎一圈,你可以發現沿途一群又一群的流浪狗。這個景象並不特別,台灣許多地方流浪貓狗只有越來越多,從未減少。在許多人眼中,這是個複雜難解的問題。

但在由童子賢出面召集的座談會中,我們卻很意外的聽到幾個動保團體都指出:台南市找到方法,而且做得不錯。台南市為何能脫穎而出,讓常質疑政府管理方式的動保團體服氣?

 

台南市流浪動物愛護協會理事長郭順雄指出,台南市直到8、9年前都還是全台排名前三的流浪動物問題城市,每年要處死上萬隻野貓野狗。

但如今攤開農委會動保統計,六都中有本事在2015年率先交出零安樂死好成績的,僅有台南市與高雄市,但台南市所內死亡率還不到6%,高雄市則是本島縣市中倒數第二差的27%。且如果比較六都的動保人力與預算,台南市編制內人力僅有35人、每年實質動保業務費只有2千多萬元,資源並不充裕。

無論從「業績」與「成本」看,台南市動保管理堪稱台灣的模範生。

第一招:從源頭管理
里長帶路,普查流浪動物五年

當多數縣市至今仍對野外流浪狗貓數量毫無概念時,台南市過去5年已下基本功,有系統的進行流浪動物數量普查。

不過5年前根本還沒有零安樂死壓力,為何賴清德會願意早人一步開始練基本功?賴清德表示過去自己擔任立委時,台南市爆發過安南區3歲女童被野犬嚴重咬傷,以及成大外籍客座教授騎車被狗追、發生意外變成植物人2起重大事件,讓他感觸良多。

學醫的賴清德認為,解決流浪動物問題,就像醫師開處方治病一樣,要先知道問題有多嚴重,才有辦法開處方。

為搞清楚「到底外面的流浪狗有多少?」,他下令動員民政系統支援動保處做流浪動物普查,同時成立44人的動物管制隊並劃分責任區,之後管制隊人員為每隻流浪動物拍照,鄰里長負責協助帶路尋找流浪動物,並確認照片內是否為當地常出沒的野犬野貓。

第二招:結紮後放回
大膽執行,跟動保團體化敵為友

首次普查結果出爐,賴清德發現台南市光流浪狗就有近一萬隻,確定病因後,第二步則是運用動保團體資源,加速落實TNVR(誘捕、絕育、疫苗施打、回置)流浪動物絕育措施,讓2012年總量還有近萬隻的流浪狗,成功在3年內減量57%,提早為實踐零安樂死奠定良好基礎。

台南市動保處透過對貓狗友善的鄰里長,影響較冷漠的鄰里長接納流浪動物,同時也與動保團體化敵為友、分工合作讓管理能更有效率,從2011年至2016年5月,台南市累計已投入超過2,300萬元,並為約1萬5千隻流浪犬完成絕育。

第三招:培育工作犬
讓兇狗學會聽話,提升認養率

賴清德也開出另一個處方籤:幫流浪狗狗找工作增加領養率。

台南市動保處長李朝全表示,許多被民眾通報住進動物之家的流浪狗,都是因太兇悍,如果能透過適當訓練,就能找到願意收養的新飼主,因此開始委外找專業訓練師來提供專業協助。

流浪動物雖然棘手,台南市府團隊願意面對問題,又透過邏輯清楚的管理,再結合當地動保團體資源支援,依然做出讓大家眼睛一亮的成績。



原文網址: 商業周刊/賴清德數字管理學 流浪犬三年少一半 | ETtoday生活 | ETtoday新聞雲 https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60718/737656.htm#ixzz5C9M9neNJ 
Follow us: @ETtodaynet on Twitter | ETtoday on Facebook